文学五一

大院娇美小媳妇[年代] 第8节
章节错误/点此举报

小贴士: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,无需注册
    接下来她便拉着这些花生瓜子,在逢集的时候去集市上摆小摊。
    当然每天去摆小摊之前,还是要给生产队交两毛钱。
    眼见着到了年底,赶集置办年货的人越来越多。
    怕钟敏芬和珍珍两个人忙不过来,陈青梅也不再去生产队干活,而是帮着钟敏芬和珍珍一起卖炒货。
    卖到年根下,和大家一样开始置办年货。
    乡下人虽然穷,但过年也都是会置办年货的,毕竟辛辛苦苦忙了一整年,攒下来的余钱那都是为了过个好年。
    这一天,队里的妇人们约好了一起上街去赶集。
    早些时候各家都已经买好了布,交给了裁缝做过年穿的新衣裳。
    现在赶集上街,买的全都是吃的东西。
    而赶集对于乡下人来说也是大事,妇人们早上早早起来梳洗一番,穿上最好的衣服,梳起最整齐的头发,挎上篮子或拿上袋子,带上放了寒假的娃娃们。
    天还未亮,便结着伴一起往镇上去了。
    陈青梅和珍珍也在人群里。
    陈青梅拉着装着炒货的板车,珍珍走在后面,和翠兰并着肩。
    大家一边走路一边聊天,热热闹闹的,走个十里八里的也完全不嫌累。
    小孩子们自己走一拨,跑在前面乱喊乱窜,你追我跑。
    闹闹嚷嚷中,有人问珍珍:“这现在都撤军了,不打仗了,淮铭还回不来啊?”
    珍珍转过头看向说话的妇人,“对,部队里面纪律严,暂时还回不来。”
    那妇人道:“哎哟,当兵可真不容易。”
    身为侍家的人,这种体会自然更深。
    陈青梅接着话说:“可不是么,淮铭现在那是国家的人了,由国家管着,不是随便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,得把国家放在第一位,家人要往后排。”
    大家都能够理解,毕竟国家的安宁太平都是这些人从战场上挣来的。
    自己的小家和国家的安危比起来,自然是后者更重要。
    妇人们之间聊不起什么大话题。
    不过说了两句,话题就又回到了家常小事上。
    又有人出声问珍珍:“珍珍,淮铭给你买的红纱巾,怎么不见你戴出来啊?”
    珍珍确实没有戴过那条红纱巾。
    红纱巾一直被她叠得方方正正整整齐齐,收在樟木箱子里。
    珍珍笑一下说:“舍不得戴。”
    大家都是能明白的。
    那红纱巾对于她们来说是非常金贵的玩意了。
    放到她们手里,也不见得舍得戴出来。
    但现在珍珍情况不一样。
    所以又有人出声说:“哎哟,有什么舍不得的呀?你戴旧了戴坏了,再叫淮铭给你买就是了。珍珍你命好,淮铭当了军官,你要享福嘞。”
    珍珍笑笑没接话,不炫耀也不丧气。
    她知道大家都在等着看,她到底有没有这样的福气,能不能享这样的福。
    这个话说上一会揭过去了,妇人们又聊些别的。
    走在珍珍旁边的翠兰却继续聊侍淮铭,忽压低了声音小声问珍珍:“淮铭没办法回来,你可以去部队找他啊,你怎么不去陪他过年啊?”
    说着声音更小,“你不想他嘛?”
    听到最后的问话,珍珍不自觉脸热,心里同时也酸酸地揪了一下。
    是挺想他的,也确实很想看到他,但是……
    他应该没那么想看到她吧。
    珍珍仍笑一下说:“他应该很忙,我还是别去打扰他了。”
    翠兰似乎知道珍珍在想什么,松着声音又安慰她:“你就放心吧,他们刚撤军回来肯定事情多,其他事情还顾不上。等都安排好了,要么他回来,要么叫你过去。”
    毕竟是夫妻,见面肯定是要见的。
    只是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见,见了以后又会怎么样。
    珍珍不敢过早乐观,所以看着翠兰笑笑,点点头没再接着往下说。
    一行人走到镇上的集市,闲话也就打住了。
    其他人先往卖鱼肉的地方过去,陈青梅帮珍珍摆下摊来,也带着侍丹玲和侍兴国往卖鱼肉的那边去。
    自留地里种了些蔬菜瓜果,冬天也囤了,蔬菜倒是不需要买的。
    本来侍家还准备着侍淮铭回来过年,得知他回不来后,便不考虑他了。
    但因为侍淮铭往家里寄了不少的钱和票证,以及红旗镇买不到的一些金贵吃食,所以侍家今年能过一个与往年不同的富裕年。
    陈青梅拿着钟敏芬给她的钱和票,置办的年货比别家置办得多。
    她不止买了猪肉和鱼,还买了点羊肉回家。
    看她买东西的阔绰手笔,别人都忍不住羡慕。
    可也只能羡慕羡慕,毕竟不是谁家都能出个那么大的军官的。
    这种祖坟冒青烟的事情,那是极其稀有,可不是谁家都能摊上的。
    买完肉食,大家脸上都挂着满足又欢喜的笑意。
    拿着这些鱼肉,再往商店里去,买一些春节里吃的零嘴儿。
    虽然侍淮铭寄了不少吃的,但陈青梅还是带着孩子跟着一起买了一些。
    难得来镇上赶一次集,自然要逛到散集为止。
    散集的时候,陈青梅又去找到珍珍,帮她把没卖完的炒货搬回板车上,并把自己置办的年货也都放到板车上,拉上板车一起回家。
    回去的路上,各家都给自家的孩子每人发了两颗糖。
    孩子们嘴里含着糖果,说话都甜滋滋的,比来时走得还有劲头。
    回到村子里的时候日头已经偏西。
    饿着肚子呢,随意做点饭吃也得烧火,于是村落间又冒起几缕袅袅炊烟。
    钟敏芬做好了饭没吃,等着陈青梅、珍珍和两个孩子。
    见四个人回了家,烧起火来把锅里的饭热一下,一起坐下吃饭。
    侍丹玲和侍兴国嘴巴闲不住,和钟敏芬大说特说逛集市的事。
    他们一年下来也赶不了几次集,所以每次都很兴奋。
    最兴奋的,其实是家里买了很多好吃的。
    过年的气氛就是这样一点点烘出来的。
    对于穷人来说,过年能吃点好吃的,穿件新衣裳,就是一年中最最幸福的事情。
    那脸上洋溢出来的笑,都是发自肺腑的。
    小孩子精神头足,在外面跑了半天也不嫌累。
    吃完饭以后,侍丹玲和侍兴国马不停蹄,又跑出门玩去了。
    珍珍、陈青梅和钟敏芬没有出去,在家蒸馒头蒸包子,炸萝卜丸子。
    活好的面盖在被子里聚着暖气,这会已经醒好了,随便一扒全是蜂窝。
    陈青梅端出面盆,兑了碱水揉面,笑着说:“今天这面醒得真好。”
    醒得好,蒸出来的馒头包子就松软好吃。
    钟敏芬和珍珍在旁边择菜洗萝卜剁肉做馅泥。
    包子馅儿做白菜加猪油渣,萝卜丸子要用青红萝卜拌肉末。
    白菜油炸猪肉都剁成碎,青红萝卜则切成细细的丝儿。
    刀工上的细活都是珍珍来做。
    她手巧,做饭比别人好吃,刀工也是一等一的好。
    婆媳三人在小小的灶房里干着活闲聊,话题是喜庆的,脸上的笑容也是喜庆的。
    说着话,先蒸上两笼馒头。
    包子包好再接着蒸上一笼包子。
    蒸馒头蒸包子的时候,珍珍在另一边的锅里炸萝卜丸子。
    馒头包子蒸出来,萝卜丸子刚好也炸得金黄酥脆。
    恰好这时候侍丹玲和侍兴国跑回来,也不管包子刚出笼烫嘴,姐弟俩分了一个包子,几口吞下去,又一人吃一个香喷喷的萝卜丸子。
    吃完没别的事,仍是跑出门找人玩去了。
    把这些东西做出来,这半天要干的活也就干得差不多了。
    珍珍把馒头包子收进篮子里,陈青梅把用过的笼屉和笼布都洗了干净。
    收拾完灶房,妯娌两人到院子里晾笼布。
    举手把笼布往晾衣绳上挂,陈青梅笑着说:“虽然淮铭不能回来,但今年咱家这个年,也过得开心滋润。珍珍你别急,淮铭迟早要回来的。”
    珍珍也满面笑意,“嫂子,我不急。”
    两人说着话挂好笼布。
    正要转身回灶房里的时候,忽听到门上传来敲门声。
    两人同时转头去看,只见院门上站着个她们都没见过的男人。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