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学五一

殿前御史 第105节
章节错误/点此举报

小贴士: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,无需注册
    “有鱼有虾、有鸡有鸭。”她站起身,“还有五粒米。”
    饥民们在她平稳温柔的声调下逐渐安静。
    “五粒米,我替你们吃了。”她拿起筷子,夹起块鱼肉,放在旁边被吃得空荡荡的盘中:“余下的日子,无米可吃,鸡鸭鱼肉还有得是。我每日都在唱经,可佛祖总也不听。或许渡人,本就不该唱经。”
    那名母亲从角落站起:“观音娘娘,你带我吃饱这顿饭,也能带我吃饱下顿饭。外面那些官兵,从来没给我过一个馒头一粒米。我孩子死了,我男人成了吃人的疯子,我活着没有意思。人是我杀的,我去偿命。”
    “不是我带你吃饱饭,饭都是自己吃的。”她站在门口,“以后的每顿饭,都想自己吃、吃饱的,跟我来。”
    饥民瑟瑟,犹犹豫豫。
    直到那名母亲毅然决然跟上,零星又有几人缓缓站起,跟随而去。他们摔碎盘盏,握紧碎瓷,抄起扫帚,举起花瓶。等到院门打开时,她的身后已聚着一群视死如归的将士。
    门外的光落在她脸上。
    她抬起手,遮住晨光。
    整齐划一的脚步声响起,如云中惊雷坠地。
    她抬起眼,瞥向门外。
    “属下来迟。”白双槐跪地叩首,“如何处置,请公主发落。”他将前来问罪的官兵尽数捉拿,钳住口舌,压跪在地。
    她跨过门槛,满布伤痕的手扶起身披风霜的白双槐。
    “不迟。”
    东岭至此,山水迢迢。
    信去东岭,人到原南。
    她算过时间,涉沼泽、翻瘴岭,再快再快,也要五日后才能抵达。
    白双槐来得何止不迟。
    目光一扫,见只寥寥十数人,她再问:“来了几人?”
    “原有精锐二百,这些年碍于粮草供给,只增训二百,共计四百精锐。”白双槐自怀中取出印鉴奉上,“因怕引人注目,分散为六人小队各自行军,定于十月初十善怀镇北十里坡集合。属下带领两队先行一步赶来增援公主,没想到还是来迟,叫公主受委屈了。”
    “十月初十。”她低声盘算,“通知善怀镇上大户,将囤积粮食送到镇东戏台。”
    “如若那些大户不从,该如何处置?”
    “如有不从,格杀勿论。”
    院中饥民战战兢兢,她回身笑说:“还要劳烦几位去镇周看看,将乡亲们都带到镇东戏台,以后就在那儿烹饭煮粥,先将这个冬天熬过去。”
    “可……”有人犹疑不决,先前的勇气在听到刚刚的对话后荡然无存。
    “总要先吃饱饭,不是吗?”她顿了顿又说,“我这位兄弟初来乍到,还要劳烦熟悉善怀镇的乡亲带路,去敲敲大户的门,借些粮食给乡亲们过冬。”
    “我以前给镇上大户洗衣,路熟些。”仍是那位母亲,“这位将军,我来带路。”
    她叫住那位母亲:“辛娘,你先带人去找你丈夫,找到后如何处置,你说了算。”
    白双槐指派名部下到辛娘身边,辛娘望着她,忍着泪点头,随即带着人出镇去。余下饥民缓缓应声,领路、运粮、喊人,很快分派完全。至夜,镇东戏台的粮食已堆积成山,戏台下燃起炉灶,支着大锅,一碗碗粥饭分送到十里八乡赶来的饥民手中,间有哄抢打闹之事,皆被她一一平息。
    十月初十,镇北十里坡。
    四百精兵于密林集结完全,随即扮作流民,混入善怀镇中。
    “乡亲们。”她站上戏台,指着迅速消耗的粮堆:“人越来越多,这些粮已经吃不了几天了。找不到多的粮食,大家就要继续挨饿,你们还想继续过挨饿受冻的日子吗!”
    “不想!”
    “不想挨饿,就要找到新的粮食。”她跳下戏台,走入人群,看着那些面黄肌瘦的百姓:“向北去,进永苍,禾丰县有大粮仓,囤粮数百万石之巨。剩下这些粮食,俭省着吃,还能支持我们到禾丰。你们要不要去?”
    “可……可那是官府的粮仓。”
    “官府?”她嗤笑声问,“官府会种地吗?会育种、灌溉、收割、晾晒、脱谷吗?那粮仓里的粮食,本就是你们缴上去的,如今因皇庭失德,天降灾殃,却要劳苦百姓自行承担。岂有此理?”
    “都是我们种出的粮食,凭什么不给我们吃!”
    “今天就走!今天就走!”
    人群中闹嚷起来,等了许久才渐渐消停。
    她再度开口:“乡亲们,我们此去禾丰,是求口饭吃,倘若官府惦记着我们这些穷苦百姓,愿意施粥放粮,我们也不愿多惹是非。但若不愿——”
    “那就反了!”
    一声高喊,震得四野皆寂。
    她望向声源处,是辛娘。
    ——那日辛娘带着将士找到丈夫时,丈夫正在撕咬死婴手臂,满口满面尽是发乌的血迹。回来时将士禀告,经由辛娘决断,给了她丈夫一个了结。
    ——她问将士:“辛娘怎么说?”
    ——将士回答:“辛娘子只说了一个字,杀。”
    辛娘推开周遭的百姓,径直走向前列,看到她眼中赞许后,轻点点头,转身面向众百姓道:“官府不管我们死活,我们还管他们做什么?到了禾丰,官府肯开仓放粮,一切好说。如果不放,那就反了,杀进京城,将那狗皇帝从龙椅上踢下来,打开全天下的粮仓,让全天下兄弟姐妹们都能吃得上饭!”
    见众人还在犹豫,辛娘再催:“我们有观音娘娘庇佑,怕什么!”
    “对,我们不怕!”
    “皇帝老儿才该害怕,我们跟着观音娘娘!”
    ……
    等到声量稍稍回落,她问:“大家,决定了?”
    “没错!”
    她道:“收拾东西,去禾丰。”
    近千人的长队,推着米粮,跨过山河,沿途汇聚起更多的流民。由于人数越来越多,米粮早已耗尽,人们沿途挖土剥树,所有能吃的都塞进口中。最终,他们中的五成,活着走到禾丰城下。县城大门紧闭,遵循赵令僖号令,他们在城外扎营,没有轻举妄动。
    子夜,赵令僖携白双槐抵达禾丰军营。
    方袭早早收到风声,安排好营区值守,以迎接赵令僖的到来。值守将士皆是当日赵令僖在银州城外收编的山贼,已分批次在禾丰营地登记参军。赵令僖与值守们颔首示意,随即堂而皇之踏进禾丰营地,如入无人之境。
    “当时,我在这帐中藏了多久?”
    方袭回答:“三月有余。”
    她打量着帐中陈设,随口闲聊,待庄宝兴抵达帐内才步入正题。
    “小白手下有四百精兵。”她轻车熟路在帐中翻出舆图,手指点在粮仓处:“方将军,仅靠这四百人,有无把握拿下粮仓?”
    “难如登天。”
    “倘若只要粮,不要仓呢?”
    方袭惊诧抬头,撞见她似笑非笑的神情,思量许久后回答:“也不容易。”
    “看来是可行。”
    作者有话说:
    还有两章正文完结-w-
    先提前感谢一下大家一直以来的宽容
    ? 第115章
    半月后,禾丰粮仓失窃,再半月,庾吏始有觉察,八百里加急报至京城。
    赵令僖带领流民取道红鹿平原,直进陵北,背靠漠海,遥望京城,揭竿而起。
    原南有庆愚造势,言慈航真人受命于天,统帅万民,夺九省、渡灾劫,各地饥民起义不断。南陵与陵北有千陵为隔,绕道原南又有义民为阻,永苍后有京城,各地驻军领命踞守要塞,漠海黄沙万里,又因边军难动,无力支援。
    只半年时间,陵北尽入囊中。
    六月夏深,陵北各处田地均已复耕,粮菜蔬果仍长势平平。
    七月进秋,天气又寒。赵令僖修书两封,领十人小队闯沙漠,赴边疆。信则适时递进京城。
    距边军二百里外,拒沙镇,一队人马停步歇脚饮水。
    “算算时日,信该送到了。”庄宝兴喝完两碗冷水,刚说两句觉得硌牙,舌头在口中扫过,卷出不少沙子,熟练地低头吐出。
    赵令僖稍停片刻,待碗中黄沙沉降?????些许,方缓缓润喉,稍解干渴后回答:“路上若无阻碍,应已到张湍手中了。咱们的时间还算宽裕,吃顿饭再走吧。”
    辛娘解开发髻,五指梳出草叶,抖落其间黄沙,而后潦草重绾,好奇问说:“大士,张湍是什么人?大士为什么要冒险写信给他?”
    “辛娘对各省武将如数家珍,竟不知道这天下文官之首。”庄宝兴再吐口沙子,“张湍是当朝首辅,自六月飞雪天下大灾后,那些赈灾济贫的政策,多半都是他拟的。你知道的那些武将分布,也是经他同意后调派的。”
    辛娘笑笑说:“嗨,阵前对抗的都是武将,谁晓得那些缩在被窝里的文官什么样。大士跟他通信是劝降?”
    赵令僖回说:“才吃下这么大点儿地方就说劝降,未免太托大了些。我与他有旧情在,思来想去,准备给他几条路走,看他怎么选了。”
    “什么路?”辛娘越发好奇,依着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来说,赵令僖原为靖肃公主,奉法旨为储临朝,以御来日灾劫。后被当朝皇帝篡权夺位,挫骨扬灰。天庭震怒,降六月黑雪、颠倒四时,惩处其罪。为渡万民,观音大士托体化身,率百姓颠覆伪朝,平息天怒。张湍作为伪朝文官之首,按理来说当与皇帝一同以死谢罪才是。
    赵令僖抬眼看远处炉灶烟气腾腾,饭菜且需等些时间,既有空闲,在座皆为亲信,说说倒也无妨。
    “我将赶赴边疆约见陆亭的事情写在信中,等他收到信函便会知晓。”她再晾碗水,“届时,他有三条路可选。其一,将此事告知赵令彻,赵令彻便知他与我有往来,君臣自生嫌隙。其二,按下信函佯作不知,可惜另有消息递入宫廷,赵令彻知后,必会怪怨他瞒而不报,其后再用,必会慎之又慎。其三,自请解职,投奔于我。不过无论他如何抉择,结果不会有变,只是来迟来早而已。”
    辛娘疑道:“那他如果不看信直接送到皇帝那儿呢?”
    “他不会不看。”不仅会看,看到信时,张湍也定能猜到她的意图。她再饮半碗水,看着碗底沉降的一层黄沙,莞尔道:“再催催饭菜。”
    待吃饱喝足,队伍启程,庄宝兴右手缠稳缰绳:“大士,明天就能到最近的营哨,真的不用我们随同吗?”
    自银州出发前赵令僖就已说明,此去边疆营中,靠近营哨后其余众人分散靠近,她则孤身入营去见陆亭。
    “放心,不会有事。”
    “可陆亭和崔兰央究竟背叛过一次,这回如果还想抓您立功,实在危险。”
    曾经她将婚书交予崔兰央,送往漠海,诏陆亭回京与她成婚。可恨崔兰央中途背叛,将此诏令交出,催动赵令彻等人提早逼宫篡位,害死父皇。后从方袭处得知,新皇登基后不久,崔兰央远嫁边疆,与陆亭成婚。如今夫妻二人皆在边疆军中。
    她未答反问:“老七那边有消息吗?”
    “前次驿站换马时收到点信儿,八成能成。”
    “老七要能办成,边军的粮草还要再断一个月,他们等不得。这两年收成本就不好,听方袭说,各地军需早就开始往下砍了,边军也难免来上一刀。从军戍边保家卫国,可若肚子都吃不饱,哪儿来的力气保家卫国。”她望着远处风沙,“再者,我去边军的消息传入赵令彻耳中,必会前来查探。离家千里,饿着肚子,还被朝廷怀疑要反,军心难稳。”
    一队人即刻启程,再行二十里后分道扬镳,各寻小道向边关围去。
    赵令僖经过营哨佯作问路,几句闲聊后,大约摸清边关补给状况后,马不停蹄赶到边关。边关小镇黄土飘扬,她拂去衣领落尘,才发觉那不是土,而是携卷飞沙的雪。
    雪沉沉坠地,脚步踩过揉着沙土的冰,咯吱响个不停。
    崔兰央每月都会到镇集采买东西,赵令僖在镇上客栈等着,待其入城,便托名稚子送去信件。两刻钟后,她听到陈旧的楼梯吱呀作响,沉重快速的脚步声不住向她靠近。片刻,脚步声停,再几息后,门扉叩响。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