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学五一

第787章 国之柱石
章节错误/点此举报

小贴士: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,无需注册
    差役被一群人盯着,瑟瑟发抖,道“具体情况还不清楚,总督大人已经赶过去了,听说人数不少,有一百多人。”
    李邦华眉头紧拧,缓缓又坐了回去。
    左参政沉着脸,道“大人,是否要请动赵总兵?”
    他说的就是赵率教了,赵率教手里有精锐骑兵,不管是什么流寇,都能一冲而散,迅速的破灭乱事,平息事态。
    李邦华坐在那,脸角如刀削,眸光囧囧,道:“不用了,只是小小民乱,还无需赵总兵,命人去总督府,有什么情况,立刻奏报!”
    “是!”差役答应一声,快速跑出去。
    李邦华在陕.西很强势,除了赵率教,其他人都被压住。
    众人见如此,都没说话,他们希望是最快的结束乱事,以免惊扰皇帝,否则他们都吃不了兜着走!
    李邦华环顾一圈,肃色道“明日我等一起去请罪,不能隐瞒分毫,知道吗?”
    众人一怔,一个知府道:“大人,这不过是小事情,何须惊扰皇上?”
    其他人也都附和,目光看着李邦华。
    在西南,民乱就没有停过,无非就是大小而已,自然,他们希望能粉饰一下,免得被朱栩追究。
    李邦华直言不讳,道:“皇上若不在陕.西,只需奏本上奏就是,现今皇上就在西.安,想要瞒过他的耳朵,眼睛,你们认为可能吗?”
    众人顿时不说话了,皇帝的手段他们都心里有数,还真没把握。
    李邦华因为这件事,心里不太平静,看着众人,沉声道“无需担忧,若是皇上见责,自有本官在前面,诸位问心无愧就是。”
    一群人听着都松了口气,站起来道:“遵命。”
    李邦华目送一群人离开,沉思半晌,走回班房,拿起笔就就在一道空白奏本上,写下了‘平南十八策’五个大字。
    这是他琢磨了很久的事情,因为内阁一直压着他的一些想法,手段,在见过朱栩之后,他思考再三,还是决定上奏!
    他握着笔,无比认真的写着,洋洋洒洒,近七百字!
    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凌厉之气,要求在陕.西以及西南行雷霆手段,剪除一切威胁!
    确实如李邦华所说,南阳出现民乱,很快就传到了朱栩耳朵里。
    赵率教也正好站在他身前不远处,听完曹化淳的转述,朱栩看向赵率教道“朕在奏本里仔细算过,陕.西一年大小民乱上百起,这个数字与真实的差距多少?”
    赵率教的骑兵是朝廷的,李邦华没有调遣权,一般的民乱也不需要他,有总督府处置,不过该知道的事情,总督府也不能瞒他,瞒不住。
    赵率教没有犹豫,道:“回皇上,据臣估计,差不多一半隐报。”
    朱栩点点头,没有意外。这也不是李邦华的错,这种隐报是从下而上的,下面隐瞒,上面就很难知道。
    若是只有两三百起,规模倒是不大,以陕.西现在的情况,完全是能应对的。
    朱栩在西南的政策,基本上是以点控面,府,县作为中心,集结重兵防护,一般的流寇很难攻下,只要县城不失,时间一长,各地就能反应过来,调集大军进行围剿,确保各地安稳,不会形成规模。
    “你对陕.西有什么看法?”朱栩看着赵率教,突然转移话题道。
    西南这里水很深,朱栩看到的,李邦华说的,都只是冰山一角,赵率教在陕.西日子不短,他应该知道不少。
    赵率教到底是武将,闻言犹豫了一阵,道:“回皇上,臣认为李巡抚说的不错,乱世用重典,尤其是陕.西,必须确保稳定!若是陕.西不稳,四.川,湖广,山.西,河.南都将不稳,甚至波及京师……”
    朱栩默默的听着,不时点头。
    李邦华等人到底是有眼光的,看的很精准,陕.西保持稳定也是朱栩一直的要求,否者会拖累整个大明。他惊讶的是,李邦华的能力居然这么强,连赵率教都给说服了。
    ‘看来,这六省总理大臣要尽快了……’
    朱栩心里自语,西南几省远离朝廷,官员们有各个强势,必须要有所节制,否则可能民未乱,官先反了。
    “朝廷有人建议朕,将秦良玉调出四.川,你怎么看?”朱栩又道。这样的奏本前两年朱栩就接了不少,今年就更多了,他想看看武将们内部的想法。
    西南六省,除了陕.西,其他大部分军事力量都掌握在秦良玉手里,林林总总有近二十万!
    赵率教看着朱栩,眉头皱起,没有立刻开口。
    皇帝,朝廷猜忌边关将帅是历代的通病,在明朝这个时候更显得剧烈,尤其在天启以前,辽东的将帅几乎都没有好结果,现在也就是皇帝一直在压着,没有浮出表面,里面定然也是暗潮汹涌,不知道多少的冷枪暗箭。
    赵率教不知道朱栩问这句话的意图,是有意调走秦良玉还是只是询问秦良玉在西南的作为?
    他心里翻腾再三,抬手向朱栩道:“启禀皇上,臣认为秦总兵在西南功勋卓著,战功赫赫,如柱石一般,不可轻动!”
    赵率教没敢多说,怕适得其反。
    朱栩端起身边的茶杯,轻轻的喝了一口,然后捧着茶杯思忖。
    调走秦良玉的提议,并不是普通官员,毕自严,孙承宗,申用懋都曾‘无意中’提及,一直都被朱栩压着。
    秦良玉是不能离开四.川的,在朱栩看来,能压住西南不乱的,整个大明只有三个人,秦良玉一个,孙承宗一个,另一个是孙传庭,秦良玉是帅才,其他两人都是军政双杰,不过这两人都不可能去镇守四.川,稳定西南。
    这些大臣的一贯想法……危险,朱栩要强行压下去!
    朱栩放下茶杯,铺开宣旨,亲自研磨。
    曹化淳,赵率教等人都是一怔,慢慢走过来,看着朱栩。
    朱栩的字不太好,那也是跟那些书法家比的缘故,要说拿出去,一般人绝对不会说差。
    这个时候,他也没想这些,准备好,拿起毛笔,就在宣纸上写下了大大的四个字:国之柱石!
    随后在右侧以一行小字写到:景正元年十月二十大明皇帝朱由栩。
    最后拿起他的大印,在上面深深盖上了鲜红大印。
    观察了一会儿,朱栩拿起来,轻轻吹干,递给曹化淳道:“你裱起来,然后亲自去一趟四.川,当众交给秦总兵,告诉她,朕不能去四.川,以这幅字赔礼。”
    赵率教神色微动,旋即明白了,皇帝这是要保秦良玉!
    曹化淳知道朱栩对秦良玉抱有特别的情感,没有意外,接过来道:“遵旨。”
    朱栩背擦了擦手,道:“等会儿,朕再写个亲笔信,你一起带过去。”
    “是。”曹化淳捧着朱栩的字道。这还是皇帝第一次给臣子赐手书,单单这四个字,今后只怕就不会再有人攻击秦良玉了。
    朱栩拿出一张纸,坐在椅子上,端端正正的写。
    前面是简单的问候,然后是他对西南军务的一些想法,以及战略部署,军事训练等等。
    朱栩不善军事,只能站在高处写一些他认为很重要的事情,防范,提前处置之类,最后还加上了一句‘隔空遥望,唯将军细酌’。
    写好后,吹了吹,叠好,塞入信封,递给曹化淳道:“去的时候,多看看,多走走,回来给朕讲讲,对了,打听一下四周的消息。”
    曹化淳微微躬身,道:“遵旨。”他知道朱栩说的‘四周’是什么意思,就是漠西蒙古!
    “嗯,去吧,早去早回。”朱栩道。漠西蒙古的情况很复杂,朱栩现在还不想动,可要知道详情,不能两眼一抹黑。
    曹化淳准备一番,便匆匆上路。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