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学五一

第113节
章节错误/点此举报

小贴士: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,无需注册
    戎地强弱之判,新势已成,新王势威,草原噤声。
    只见广阔的原野上,水草丰美而茂盛,一队身形极肖戎人的骁勇汉骑兵,穿着戎衣,骑着戎马,在落日的余辉中呼啸而过。为首的将领虬须虎髯,赳赳傲气,正是燕王典不识。在他们的前方,是一座新搭建好的迎宾亭,古骜身着汉王服,正立于亭台之间,在北地重臣之簇拥下,等待着典不识。
    马匹嘶鸣,典不识与其麾下战将勒住了缰绳,马蹄扬起一阵沙尘。典不识一抬手,众将一齐下马,齐声喝到:“参见汉王!”一时间声撼大地。
    古骜步下亭台,典不识岿然不动,骑在马上。
    古骜走上前去,牵起典不识座下战马的缰绳,向那亭台走去。一直走到亭台前的下马处,有仆役为典不识摆好了下马的脚蹬,这时站在北地众臣之首的陈江对典不识道:“三弟,何不下马?”
    典不识嘿嘿一哂,看了一眼陈江:“原来是二哥!”说罢他翻身下马,对古骜拜道:“参见汉王!”
    古骜扶起典不识:“兄弟之间,不必多礼。”说着,古骜微笑打量着典不识:“一别三年,为兄日日夜夜,一直记挂着你,别来无恙?”
    典不识仰面一笑:“大哥忒操的心,我典不识在哪里不会干出一番丰功伟业!”
    古骜点点头,伸手拍了拍典不识的肩膀:“已非吴下阿蒙也!我心甚慰!来!”一边说着,古骜一边邀典不识登上早已备好的战车,古骜先登,典不识随之,两人并肩。
    战车树立起旌旗,面面迎风,皆是一个“汉”字。战车向前面的要塞行驶而去,而典不识帐下之将则由陈江亲自引领,众人牵马随战车而行。
    典不识望向身侧的古骜,只见古骜比之三年之前,容色依稀相识,只是那精神气间,仿佛又多了踌躇满志,眼中亦多了自己不再了解的深沉。忽见古骜抬袖,指向前方要塞:“前面这处军塞,离渔阳城有三十里,乃是原来城外大营修葺而成。七史上曾说,武公为迎大将破北而还,出上京三十里迎,以宣其战功。今日,你破戎有功,戎地百年之患,由此始解。为兄效仿先贤,出城三十里迎。我要为天下人,谢你为天下平戎呀!”
    “不敢!”
    古骜笑道:“有功就是有功!你当得起!”
    两人说话间,战车来到了依山而建的要塞门前。
    这时,一声悠长的号角声起,带着北地特有的苍凉,两扇巨大的山门从两侧缓缓而开。出现在典不识面前的,是一片机巧遍布,鬼斧神工的巨大工事。典不识仰面而望,日光刺眼。目光移下,面前出现了一座排列紧密的雄兵之塞,错落间依稀可以看到隐藏在其后的那片开阔而生机蓬勃的马场。
    只见要塞中旌旗冉冉,雄兵列列——密密麻麻,整装齐列,兵甲森森,透出一股北地的雄气,和一股久浸沙场的森然英气!典不识自忖,哪怕是追随自己的精兵锐甲,亦有所不及。
    他们一个一个昂首挺胸,骑在高头烈马之上,身着厚重的新式重甲,甲光向日,一片一片如开了金鳞般锃亮,霎时间爆发出一声整齐而绵长的呼和:“迎汉王!迎燕王!”
    而就在这时,那要塞之外,一群西域的骏马如烈风般从其后的草场奔驰而过,其势如风雷。
    古骜道:“三弟,你看,这里所驻扎的,就是多次驰援两王之战的弟兄们!你不下去谢谢同袍么?”
    典不识闻言,回过神,忙下了马车,对众汉军道:“典不识在此,多谢兄弟们了!”说着典不识直揖到地。众汉军闻声,齐以兵器杵地,地声震隆:
    “为公不为私!为国不为己!杀敌不言谢!卫我家邦,共铸国防!”
    典不识抬起脸,看着汉军众将,但见人人脸色肃然,背后不知不觉中已风干了一层细细的冷汗。此时,他心中一时间亦不由得升起一股豪迈旷达之气,洪声附和道:“为公不为私!为国不为己!杀敌不言谢!卫我家邦,共铸国防!”
    “三弟说得好!”古骜道。
    典不识再一次上了战车,随着古骜向前行驶,古骜遥指那马场到:“三弟,你看这些骏马,比戎马如何?”
    典不识道:“有过之,无不及。”
    古骜道:“此乃田榕跋山涉水,从西域国借种繁育而来。如今,乃是这天下第一的好马!天不假私,为兄何敢以此马自重王位?只愿我汉军之武功,能为天下人谋福利,致太平!”说罢,古骜望向典不识:“三弟,你愿意和我一道么?”
    典不识单膝跪于战车之上:“大哥!我愿意与你一道,为天下致太平!”
    “好!”古骜看着典不识:“深明大义,这个燕王,我算是没有白封予你。你要知道,印虽在我手,但我乃是尊天命而为;尊民心而行。天意民心是何?——就是望你为天下人守住北面边疆!镇守戎地!这王爵不是官爵,是天下人托付在你肩上的责任呐!”
    典不识一时间汗渍侵背:“大哥所言,不识记住了。”
    “我为你牵马,可不仅仅是为了我的三弟;我是为冀盼和平之天下人而牵。你可明白?”
    典不识深深地低下了头:“大哥,不识明白!”
    车驾一路行至渔阳郡城,典不识放眼望去,只见渔阳城早已不是自己离开时候的样子了。繁华的街道、熙熙攘攘的人群,和戎都凋敝、破败的模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烟囱四起,锻兵造剑之声夹杂着行人买卖吆喝之声,不绝于耳。
    典不识叹道:“渔阳城如今竟繁盛如斯!”
    古骜微笑:“还记得你我二人游历天下时见过的诸郡郡城么?三弟,如今你看,渔阳城比它们如何呀?”
    典不识慨然:“如今一看,江衢鸟语花香、上京富贵逼人,都不如北地这勃勃骁勇之气!”
    “勃勃骁勇之气,说得好啊!”
    两人一道入了郡府,郡府仍是旧貌,并未扩建,也未修缮华丽,倒显出一股北地苍莽来。
    “虞太守!”典不识见虞君樊在郡府门前相迎,忙下车行礼道。
    虞君樊笑道:“典兄一别三年,这精神气倒是越发好了。我适才远远望见,倒真有远古大将之风!汉王你看,是不是如此?”
    古骜哈哈大笑:“这个自然!那还用说?走,一道入席!”
    虞君樊走近对典不识道:“典兄,我让人准备了你爱吃的猪头肉。我还记得我们多年之前第一次相见,你在上京的酒楼上,一人便吃了一头烤乳猪。我不知戎地有没有这手艺,不过今日,我可专门从上京同一家酒楼,请来了当年那位师傅,给你做了一桌酒菜。”
    典不识笑道:“真的?”
    虞君樊微笑:“我何时骗过典兄?”
    “嘿嘿,走!入席!”
    第171章
    “典叔叔!”一个身着骑装的稚嫩少年一看见典不识,便跑了过来。
    典不识先是一愣,随后立即伸手一抱,把小少年高举了起来:“我说是谁呢!原来是小世子,小疆儿,都长这么高了?”
    “典叔叔!”古疆坐在典不识的手臂上,一手揽住了典不识的脖子,好奇地打量着典不识脸上的虬须:“典叔叔,你快和我讲讲你破戎的故事吧!”
    典不识仰头一笑:“这有何难?你想听,三叔与你讲几天几夜都行!”
    虞君樊在一边道:“典兄,你总算是来了,疆儿总是问,他典三叔什么时候回。疆儿平日里,最景仰的可就是你了。”
    典不识将古疆放了下来,伸手摸了摸古疆的头:“好孩子,三叔这几日在这儿,一直陪你玩儿,好不好?”
    “好!”
    虞君樊道:“典兄,请!”
    “虞太守请!”
    一道入了座,陈江不久也来了,凑近了身,对古骜道:“三弟带来的那些勇士,我都在外间厅堂,安排好了,酒菜也都备好了。”
    古骜点了点头:“那就开席罢。”
    “是。”
    鱼贯而入的侍者端上北地的佳肴与佳酿,厅之内外,不久便都响起了不绝于耳的祝酒贺盏之声。古骜与虞君樊陈江等,先入外厅与众将饮了数杯,并在席间公布了此次军功之赏爵,众人称谢;其后回到内厅,见典不识已熏然。古骜坐在典不识身侧,笑道:“这猪头肉味道怎么样?”
    典不识一手把着酒盏,仰头就灌了一口,连连道:“好吃!好吃!这可算是解了我的馋了!”说着他抬起袖口一擦嘴角:“这酒也好!戎人的酒烈,这酒呀,香!”
    古骜点头道:“那你可要好好谢谢虞太守,这都可是他专门为你从上京买来的,知道你就喜欢这个。”
    “大哥说的是,虞太守,我敬你一杯。”
    “典兄客气。我想你与汉王弟兄二人,许久不见,总要有些好酒开怀才行。”
    “君樊之言极是,三弟,来,我们喝酒!”
    “该是我敬大哥!”
    觥筹交错,一个时辰一过,酒已到酣处。典不识满面红润,端起酒盏,站起身来,忽然引吭而歌。只听声音高亢悠远,却带着些许苍凉。古骜问道:“三弟,这是什么歌?调子如此铿锵?”
    典不识道:“这是一首戎地的民谣,讲两个兄弟一人管着一个牧场,放牛、放羊,抗击暴风雪的故事。”
    “那后来这两兄弟如何了?可齐心协力护住了羊群?”
    “不仅护住了羊群,还趁着暴风雪,把别人家的羊也抢过来一些。”
    古骜道:“戎人也是质朴,这样的事便放在歌里唱的如此直白。”
    典不识端着酒盏,走近古骜,赤红着脸低声道:“大哥……我听说……上京那个什么……什么雍家小儿,仗着他挟着天子……几次来找你麻烦,是不是?”
    古骜饮了一口酒:“皇上……有时也会被奸人蒙蔽啊……”
    典不识道:“如今天下凋敝,今年江东发了旱灾,到处都是流民,朝廷不管不顾,是也不是?”
    古骜叹了口气:“我多次上书朝廷,劝开仓放粮济民,可惜朝廷不纳。可怜了那些百姓。”
    “大哥……既然如此,我们为什么不效仿那暴风雪中的两兄弟……”
    古骜看着典不识。
    典不识‘嗙’的一声,把手中酒盏至古骜面前的小案前,道:“……大哥,哥哥,我从第一眼见到你起,你就不仅是我的恩人,更是我人生的老师。我这一身本领,都是你教的。”说着典不识一把便握住了古骜的手:“大哥……天下若有变,你招呼弟弟一声,弟弟万死不辞。”
    古骜拍了拍典不识的手背:“你的心,我知道了。”说着,古骜顿了一顿:“只不过,还要等一个天意啊。”
    “嘿嘿,我明白。我听大哥的。”
    “来,喝酒。”
    典不识一饮而尽,古骜道:“三弟,你我情同手足,今后这天下,还要我们兄弟一起协力。大明天王当年功败垂成,你可知是为何?”
    “为何?”典不识凑近了身子。
    “乃是因为大明天王贪土恋爵,内自生乱,忘了为民之本。你我若要完成大明天王未竟之事,要平世庶,保土安民。”说着古骜拍了拍典不识的胸口:“你这里,可万万不能忘了‘民’之重,只想着建功立业呀。功业要建,可我们是为民建功,不可本末倒置。你可明白?”
    “大哥,我自然明白!”
    古骜微笑:“你每天都要想一想,你我是从哪里来,我们如今,跋涉了千山万水来北地抗戎,可我们原本是从寒门里来的,是从百姓里来的。你万万不能忘了。”
    典不识道:“大哥,我不会忘。”
    “你起个誓。”
    典不识在古骜面前跪了下来:“我典不识永不会忘记,我从百姓中来,我从寒门里来。日后建立再多的功业,我也不能忘了初心。”
    “好,好。”古骜扶起典不识:“三弟,燕王,你只要不忘初心,我就没有白教你这个弟子,也没有白认你这个弟弟,更没有白封你这个燕王。今后,致安天下,这世上,还有许多功业,等着你去建呀!”
    “大哥!”典不识看着古骜:“我以后有什么做的不对的地方,大哥尽管责我、罚我!”
    而就在渔阳君臣相宜之时。上京的雍府中,却并不平静。雍驰正在书房之中,焦头烂额额地急躁踱着步,灾情的报告如雪片一般一片一片地飞来,已经堆满了他的案几。
    这时,有人禀道:“王爷,宫里有公公来了,说皇上召王爷去御书房议事呢,好像是汉王又上了奏折,求朝廷开仓济民。几个老臣已经吵翻了天了,皇上拿不了主意,让您拿主意。”
    雍驰丢下了手中一卷竹简,问站在一边的一位虎贲心腹道:“你怎么看?”
    那虎贲心腹上前一步,道:“我看古骜那小儿不安好心,呵,要开仓,他怎么不运他的军粮来济民?今年的粮本来就没收上来多少,如今还要济民,那用的可都是虎贲和奋武,还有朝廷命官的饷粮!这是动摇国本呐!”
    “你说呢?”雍驰又问向另一人。
    另一虎贲将领道:“民没有粮,无非就是变匪,江衢廖家那位王世子不是善剿匪么?让他去剿便是。不过他江衢今年,怕也是粮不多了罢!”
    雍驰笑了一声:“就你心眼多,剿匪?剿匪这种事,是能派给廖去疾那种狼子野心之辈的么?糊涂!”说着雍驰摸了摸下巴:“不过你这么一说,倒是提醒本王了。”
    说罢,雍驰捋了捋衣袍,对那门口的侍者道:“备马,本王这就进宫!”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