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学五一

锁东宫(双重生) 第21节
章节错误/点此举报

小贴士: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,无需注册
    僧人离开以后,他才转动目光环顾四周。或许是天气的原因,今日来护国寺的香客并不多。
    只从这寥寥几个身影中搜寻,他并没有发现心心念念的那个人。不知是来得太早,还是晚了一步。
    他在殿前上了柱香,定定心神默念几句经文,还未念完全篇,国师便从外边进来了。
    “贫僧见过太子殿下。”
    “国师不必多礼。”
    眼前这位国师还不是后来的谷梁赭,而是他皇祖父那一朝的肱股之臣——杨信承。
    此人熟知兵法精通政论,被先帝奉为不世之材。他还是先帝临终前唯一的顾命大臣,辅佐当今皇帝陛下登基,贵为帝师。
    可他太过聪明,深知月盈则亏,在皇帝登基后半年便突然‘看破红尘’,剃度出家了。
    皇帝封他为国师,赐他主持护国寺,至今十七载。
    陆之珩对他还算谦敬,含笑说道:“国师近些年时常游历世外不在京城,父皇有心与您讨论经书佛法,总不得机会啊。”
    杨信承神情淡然,回道:“陛下勤政爱民,百姓多有称赞,贫僧远在江湖亦有耳闻,心中不甚欣慰。”
    陆之珩从袖中取出一封书信递给国师,“父皇虽忙于政务,但也时时牵挂国师,这封信便是父皇命我交予国师。”
    杨信承接过信封不急着拆开,朝着皇城方向微微颔首:“多谢陛下挂怀。”
    “国师此次回京,还走吗?”
    “暂且不走了,只是等明年开春再做打算。”
    “如此甚好,父皇若是知道定然欣喜。”
    与国师寒暄之后,陆之珩又在寺院中用了斋饭。庭外细雨一直不曾停歇,甚至还隐隐有越下越大的趋势,空气中已然充斥着氤氲水汽,地上也攒了一指节高的积水。
    陆之珩与汪富海进行了一番眼神询问,心底渐渐有些焦躁。
    申时了,她还没来。
    ◎最新评论:
    【在这历史性的时刻,在这伟大的时刻,作者大人你有看到我地雷般诚挚的心么?】
    【打卡】
    【男主还好意思去】
    【不来了哈哈哈哈】
    【她今天不会来了哦】
    【哈哈哈哈哈哈我还特地去回顾第一章,】
    【哈哈哈不知道吧,女主她不来了!】
    -完-
    第23章
    ◎大雨◎
    壶中茶叶换了几炉水,已经冲泡得寡淡无味。陆之珩在护国寺等到了酉时,仍不见戚铃兰的身影。
    杨信承盘膝坐在陆之珩的对面,拨动佛珠冥想了一个下午,终是缓缓睁开眼睛,带了几分探寻之意打量眼前人。
    “太子殿下是在等谁?”
    “没有。”
    陆之珩被人看破了心事,下意识先否认,紧接着便察觉心里涌动着一股子不甘。他垂下眼眸凝视杯中已然冷却的茶水,随后又不动声色移开目光,望向寥寥无人的寺院大门。
    最后自嘲地笑了笑。
    “或许,我只是在等自己心里的执念。”
    杨信承的面容十分平静,不含丝毫情感地望着他,良久才轻笑道:“殿下在寺院坐了一下午,话中倒有了几分禅机。”
    陆之珩简单理解了一下国师这番话,大抵是说他故作玄虚、卖弄深沉。
    “我确实想打听个人。”他稍稍正色,向国师询问:“在我来之前,可有一名女子来为其亡故的母亲上香?”
    杨信承眉心动了一下,随即放下了佛珠,“什么样的女子?”
    “她今年十七岁,尚在闺中,容貌气质皆是不凡,曾有高人看相说她命格贵重。”
    杨信承低头沉吟,似是回忆了许久。终究遗憾地说:“护国寺今日只有一位贵人,便是太子殿下。殿下口中这名女子,贫僧不曾见过。”
    明明早就已经猜到这个答案,再真切地从国师口中得到回应,陆之珩心里仍然有几分失落。
    告别了杨信承与护国寺,陆之珩坐上马车,准备启程回宫。杨信承目送贵人远去,久久才从雨中离开,回到寺院深处的禅房。
    他的弟子还守着未下完的棋局,连坐姿都不曾变过。
    “师父,太子殿下走了?”
    杨信承避而不答,在他对面的蒲团处坐下。
    “你今日忽然借讲经的名义来找我,其实目的和太子一般无二。”
    谷梁赭默了一会儿,无奈地叹了一口气:“师父避世多年,依旧什么都瞒不过您。”
    “你有你的野心,我如今只有一句话送给你。”杨信承在棋盘线上缓缓落下一枚白子,“朝局与棋局、活人与棋子,终究是不同的。”
    话音才落,他又笑了。
    “这局棋是你输了。”
    …
    一路向长安城中去,雨势越下越大。马车里听着雨声已不再是淅淅沥沥珠落玉盘,倒像是急促的鼓点声在头顶炸开。
    陆之珩被吵得头疼。
    “汪富海,今日是五月十七没错吧?”
    突然听到这么一问,马车外汪富海先是愣了一下,待回过神来急忙回话:“是啊太子殿下。”
    既然没有记错日子,为什么她没在护国寺?
    他确信前世今日戚铃兰去过护国寺,还碰巧见到国师,得了个“贵不可言”的命格说法。
    到底是哪里出了差错?
    陆之珩百思不得其解,便吩咐了汪富海:“一会儿去端信伯府打听打听,戚姑娘今日可曾出府。”
    汪富海恭恭敬敬应下:“是。”
    端信伯府。
    已是黄昏,大姑娘还未回府。
    戚明松是把自己最宝贝的好马给她拉车赶路了,但也抵不过今日天气不作美。
    雨下的这么大,从晌午到现在没有停过,路面上的雨水都淹到小腿处了。下人忙着拿瓢盆将路面上的积水舀去蓄水的水缸里,赵氏站在房檐下焦急地盼望着门外。
    “伯爷回来了!”
    眼看着戚明松挺阔的身影出现在伯府门前,下人冒着大雨淌着水跑进院里禀报。赵氏面上一喜,忙让人拿伞去接迎。
    “将军!”
    戚明松征战多年,什么冒雨作战顶风应敌的经历多了去了,没等人拿伞过来遮雨,便径自大步迈进府中,来到前厅。
    他眉头紧锁着,沉声问:“铃兰还没回来吗?”
    “是啊,妾身也正着急呢。”赵氏担忧道:“雨下得这么大,京城里积水这般严重,还不知城外山郊野路是个什么情形,若是外边太危险,到宁愿她在青云观歇息一夜。”
    “刘叔今日是跟着她去的吧?”
    “是,都按老爷的吩咐,身上银钱也是足够的。”
    听得这句,戚明松心里稍微安定了一点,但也只是一点点而已。
    青云山挨着三青县,三青县又临靠滋河支流,虽说这么大的雨在长安一带的甚是少有,但二十年前三青县是遭过灾的。
    赵氏见戚明松的神情仍然凝重,似乎没有进屋的打算。在一旁踌躇了半天,才挽住他的左臂劝道:“将军,您这官服都湿透了,妾身伺候您回屋更衣吧。”
    戚明松低头看了一眼身上的官服,默许了赵氏的劝说。
    天彻底黑透了,戚铃兰还未回府,大雨阻隔了中间三十里路,如今算是音讯全无。虽然多少能猜到其中缘由,可戚明松哪里放得下心。
    他有些后悔了,当日就不该同意她去青云山。若是去京郊最近的护国寺,这会儿一家人已经听着雨声用完晚膳了。
    夜渐渐的深了,赵氏又来劝他早些休息,明日还有早朝和应卯。戚明松随口应下,实则披着一件外袍侧躺在榻上,听着屋外雨势大小,根本睡不着。
    东宫。
    陆之珩亦是深夜难眠。
    他已经得知戚铃兰今日没去护国寺改去了青云观,这是她不知第多少次走向他未知的方向。他心中隐隐有一丝猜测,却不敢细想。
    方才汪富海又来禀报,她今夜怕是被大雨滞留在三青县了,这个时候还未回府。
    三青县,青云观。
    总觉得他还遗忘了什么。
    书房的灯亮到亥时五刻还未熄灭,南蕙进小厨房熬了一碗参汤,然后端着参汤轻手轻脚地推门进来。
    陆之珩此刻正紧绷着心弦,一点声响都足以引起他的注意,听见门板吱呀的声响,霎时抬眼看去。
    “何事?”
    “奴婢看太子殿下深夜未眠,恐怕殿下身子吃不消,便熬了些参汤请殿下服用。”南蕙走进书房将参汤放在书桌一角,再向太子屈膝福礼:“惊扰了殿下,还请殿下恕罪。”
    “放着吧,孤一会儿再用。”陆之珩瞥了一眼参汤,不打算即刻饮用,挥挥手示意南蕙退下。
    南蕙伫足未动,又轻声问:“殿下今夜几时歇息?奴婢先在寝宫点上一炉安神香。”
    陆之珩语气淡漠:“不必,孤累了自然会歇下。”
    南蕙心有不甘,轻轻咬住了下唇。这一回总不是她的错觉,太子殿下是真的变了,不似从前那般信她了。
    “你挡着光了,退下吧。”陆之珩见她还不离去,又催促了一声。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