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学五一

穿成古文女主对照组 第38节
章节错误/点此举报

小贴士: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,无需注册
    杨海燕露出听进去的神情:“我知道了,那阿母,这次我该给爷爷奶奶、还有叔叔婶婶他们准备什么长辈礼?”
    秦母想了想:“给大家都准备鞋子吧,阿放他爷爷奶奶、二叔二婶、三叔三婶,大家都一样,也就没得挑什么毛病了。”
    杨海燕听闻,高兴道:“还是阿母想的周到,我就没想到了。也是我懒,觉得布料方便,做鞋子费时间。”
    秦母笑笑:“那你也不知道他们的鞋子多大啊。现在做鞋子也来不及了,干脆在镇上直接买,大小阿母知道。”
    杨海燕:“阿母你真好。阿弟弟妹妹呢,送什么好?”
    秦母:“丫头们都送一朵绢花,哥儿们就……还是送鞋子。”
    杨海燕一听,忍不住笑出声。
    秦母也觉得有意思,也忍不住笑了。她心想,这个儿媳妇还真不错,好相处,性子也好。
    秦放听到自家阿母和媳妇的笑声,嘴角也微微翘起,心情很好。他就怕媳妇和阿母相处的不好,毕竟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。不过,他其实也不怕,毕竟自己的媳妇他还是有自信的。
    到了镇上,他们先去了成衣铺子,按照秦母说的买了鞋子给长辈晚辈当见面礼,然后又去买了绢花给丫头们。最后去买了喜被等需要用的东西。
    在买鞋子的时候,秦母没有付钱,这是给长辈晚辈的见面礼,自然是孩子们准备的。但是采办喜被等东西时,秦母就抢着付钱了,因为这是婆家应该准备的。
    杨海燕也没有推辞,反正用秦母的钱也无妨,回头她还是会给她的。
    把需要买的东西都买齐了,他们就回去了,这一来一回,回到秦家指不定要吃午饭了。
    马车上,杨海燕提起了秦放的事情:“娘,这次我们回来,还带回来一个好消息呢,您猜猜看。”
    秦母下意识的要猜儿媳妇是不是有了,但是想想也不可能。儿媳妇如果有了,他们不会这样赶路回来,可是她又猜不出。
    杨海燕道:“是相公升职了,之前是百夫长,百夫长没有品级,跟衙门衙役头子一样。但现在是千夫长了,是七品,朝廷封的,跟咱们的县太爷一样大。”
    秦母:“啥?”她懵逼了,她怀疑自己听错了,她儿子跟县太爷一样大了?过了好一会儿,她才紧张的抓住杨海燕的手,“燕燕啊,你说的是真的?”
    杨海燕道:“是啊,您的儿子当官了。”
    秦母愣住了,然后眼泪又流了下来:“这……这……”她是又高兴,又难过。高兴是儿子有出息了,难过是儿子一个农家子,这当了官,可见付出了多少的努力。在军营,付出的努力等于遇到的危险,她能不难过吗?不过到底是喜事,她很快就平静了下来,“这可真是好消息,他爷爷奶奶和阿爹知道了,指不定多高兴呢。”
    杨海燕道:“是啊,不仅爷爷奶奶和阿爹高兴,还有二叔二婶、三叔三婶,他们肯定也高兴,相公可是他们至亲的侄子。”
    秦母听到杨海燕提起二房和三房,她忍不住叹气:“你啊,刚来咱们家,不知道家里的情况。你二叔是个老实人,家里的事情是不管的,你二婶呢,嘴巴快,喜欢占便宜。你三叔呢,以前是个聪明人,但是因为这些年一直没有儿子,所以也渐渐的沉默了。只不过,去年年底的时候,你三叔跟家里提起,想要过继你们三弟。”
    杨海燕听了有些意外:“这向来过继都过继年纪小的,三弟都这样大了。而且,咱们家里也不舍得把三弟过继出去啊。”
    秦母听到她说咱们家里,对此很满意。“谁说不是呢?我当时就不同意,让他们去族里过继,或者去外面找个也行,想要过继我儿子,那没门。”
    杨海燕仿佛听了个大八卦:“那三叔怎么说?”
    秦母:“阿放他三叔说,族里过继的、外面抱来的,都没有守成来的亲,他说守成是他亲侄子,跟亲儿子一样。其实啊,他早些年也没有提起,现在提这事情了,是有其他打算的。”
    第40章
    杨海燕先提了秦放升职千夫长的事情, 再提了二房三房也会高兴,主要是想看看这件事上,秦母的看法。通过秦放的话, 再通过和秦奶奶、秦母的相处, 她对秦家有些了解了。一般的事情是秦奶奶做主, 但是秦奶奶不会做秦母的主,而在秦二婶秦三婶面前, 秦奶奶是说一不二的。
    这其实很好了解, 秦母是秦奶奶培养的接班人,所以秦奶奶最给秦母面子。在古代,长子长孙的意义非同小可。
    她想听听秦母对于二房三房的看法,因为秦放升官的事情, 秦家人肯定都要说的。但是在古代, 还没有分家, 有些银子是要上交的。又或者,秦放升官了,秦家人会不会要秦放养全家等等。她提前告诉秦母, 也是让秦母心里有个底。却不料,会听到一些八卦。
    这个秦三叔她没什么印象, 毕竟才见了一面。她对秦二婶的印象是最深的,再加上牛蛋的原因,这个秦二婶大概就是小说里的极品存在了。
    杨海燕好奇的问:“阿母, 这三叔有其他的打算是什么意思?”
    秦母对杨海燕是没有保留的, 长子有出息了,以后他们这房的孩子们是要仰仗长子的,仰仗长子跟仰仗长媳没什么区别。当然,前提是长媳是个聪明人。而在秦母的眼里, 杨海燕自然是个聪明的。所以她知无不言:“前两年,阿放每年都带回三两银子,且不说他是不是全部带回了,但是一般人家,吃吃喝喝,一年到头都存不下三两银子的,所以在大家眼里,阿放这是有出息了。
    如果他三叔过继了守成,阿放有出息了,还能不照顾自己弟弟吗?守成年纪大了,知晓事情也没有关系,他要的也不是真正的亲儿子。至少在名义上,守成过继过去了就是他的儿子了,而且,他们还是亲叔侄。”
    杨海燕明白了:“他这也不是过继儿子,而是拉进相公的关系。说的难听点,用大房的钱给他养儿子。”
    秦母:“就是这个理。”
    杨海燕:“可是没必要,且不说将来三叔的闺女会不会孝敬他们,给他们送终。可就算不会,相公也不会袖手旁观的,毕竟是自己的亲叔叔,有我们一口饭吃,终有他们一口饭吃的。”以秦放的性格,肯定会给他们养老的。
    再说,秦三叔他们晚年没有人养老,秦放这个侄子给他们养老送终,也是理所应当的。所以犯不着要过继。
    秦母:“话是这样说,但是你三叔就不信。”
    杨海燕:“阿爹和阿母你不同意,难道家人还能逼着不成?”
    秦母:“逼是没有人逼,可如果闹出来也不好看。你阿爹虽然也不同意,可作为兄弟,他又是老大,不能把话说的太死,所以这事儿得我撑着不同意。”
    杨海燕倒是知道的,如果秦父不同意,旁人会说他不顾兄弟死活。但秦母只是嫂子,她可以没有顾忌。“那爷爷奶奶是怎么说的?”
    秦母:“他们没有同意,也没有不同意。只说这件事让我们自己做主。”她也体谅公公和婆婆,毕竟两边都是儿子,不管过继不过继,也都是他们的孙子。
    秦母能想到的,杨海燕自然也想到,可是:“阿母,现在相公回来了,三叔如果和相公提了这件事,那可怎么办?”
    秦母哼了声:“他敢。我和你们阿爹还活着呢,他三叔要是敢为难阿放,看我怎么收拾他。自古以来,从来就没有爹娘还活着,长子就做主把弟弟过继的。”
    杨海燕知道,秦母的话可不只是说说,她想了想:“不如让三弟跟我们去边关吧。”
    秦母一愣:“啥?”随即又道,“不用不用,你们的日子也不容易,哪里能去给你们添麻烦。”
    杨海燕道:“我们在边关过的还不错,相公是七品千夫长,可以有五个私卫,虽然五个私卫的月例要自己出,但是他们是相公要培养的心腹。我在镇上用嫁妆银子开了铺子,家里也买了几个下人,此番回来没有带下人,一是怕家里不习惯,二是怕有心人多想。但是阿母是自己人,我是断断不能瞒着的。”这种事情的确不能瞒着。不然秦母如果知道了,还以为儿子儿媳妇防备着她,心里也会伤心。
    当然,杨海燕之所以透露,也是看人的,秦母是个可靠的婆婆,自然没有问题。如果是像秦二婶这样的婆婆,那她自然不会什么都说。
    秦母长大了嘴巴,完全不敢想象。她儿子有了什么侍卫,她儿媳妇开了铺子买了下人,这……不过随即一想,这也是对的,她儿子当官了,家里能没有下人吗?不敢怎么当官老爷?
    秦母:“还是算了,守成还是不要去麻烦你们了。”
    杨海燕:“这有什么好麻烦的?”她看秦家的孩子都瘦瘦的,也知道家里过的不如意,“咱们在那边,经常有鱼肉吃,肉是将士们去山上打猎的,鱼是河里的,这都不花钱,所以三弟跟着我们去了,肯定能养的好好的。”不能说是自己买的鱼肉,不然秦母肯定不会让孩子过去。“而且啊,到了那边,相公还能叫他功夫,他还年轻,多学点本事,以后也好有更好的出路。还是,阿母你担心我欺负孩子?”
    秦母真是哭笑不得,不过心里也感动:“这我再想想。”长子不在,二儿子自然不能离开,让小儿子跟着长子和长媳走倒是可以。一则让小儿子跟长媳妇处处感情,以后小儿子长大了,对小儿子也是好的。二则小儿子跟着长子,也能学到更多的东西。
    至于儿媳妇说的,鱼肉都吃不光,她是不想的。不过,看长子长得这么高大,她想想也许是真的。还有就是,小儿子如果走了,三房还能动什么心思?
    杨海燕也没有再说这件事,她不过是一提。秦放的弟弟妹妹好了,对秦放来说也是好事情。不然他们在这里日子过得不好,秦放这个长子也不能不管,左右都要管,救急不救穷,还不如一开始就好好的培养秦放的弟弟妹妹。“对了阿母,方才奶奶说,二丫和三丫去学绣工了,四丫怎的没去?”
    秦母叹气:“这件事说来话长。我们秦家田里地里的出项都是交给公中的,过了农忙,大家闲下来去镇上县城里找活儿干,赚的铜板自己留一半,一半给公中。”这样倒是再合里不过,毕竟家里造的房子都是公中出的钱,如果他们不交钱,公中哪来的钱造房子?
    杨海燕认真听着。
    秦母继续道:“后来到了前年,阿放捎信回来的时候带了三两银子过来,并在信里说,如果可以的话,希望爷爷能让家里的弟弟去念书,多认识几个字,以后也好找个好活儿干,别一辈子辛辛苦苦的耗在地里,赚的钱还买不起肉包子。
    当时阿放的爷爷认为,这是阿放拿命换来的钱,而且服军役本也不该是阿放去的,所以这三两银子公中就收了一两,剩下的二两让守业和守成去念书,当是束脩。不过同时也表示,家里也没有多余的银子,所以这些银子能念多久的书,能认识几个字,就看他们兄弟的造化。”
    杨海燕觉得,秦爷爷作为家里的大家长,这样的安排还算合理。不过她也没有明着说,而是继续安静的听着:“那后来呢?又怎么跟绣工扯上事儿?”
    秦母说到这个,真是有些生气:“还不是他二婶。她二婶说,我们大房的孩子多,吃的也多,阿放赚的钱还只上交了三分之一,这对二房三房不公平。这事儿我们也不好说,所以阿放奶奶做主,就让二房的二丫和三房的三丫,今年去了绣工坊学绣工,学费一个人五百文,两人刚好一两银子,这一两银子公中出。”
    杨海燕也不知道怎么评价:“既如此,家里多花五百文,再送四丫也一并去学了就是。”
    秦母道:“绣工坊只收十岁以上的姑娘,四丫这年龄还不到,我是打算等明年她到了十岁,再送她去的。二丫和三丫都去了,总不能落下四丫,而且姑娘家手里又个技术,哪怕绣绣帕子换几个铜板也好的。”
    杨海燕想着在村门口遇见四丫时的样子,九岁的丫头背着背篓割了猪草回来。虽然别人家也是这样过的,但是她觉得姑娘家有条件,该好好的养着。于是道:“不如等我们走的时候,让四丫和守成跟我们一道去吧。”
    秦母又没反应过来:“这……”儿媳妇怎么跟别人家的儿媳妇不一样,别人家的儿媳妇可不喜欢跟男人的兄弟姐妹一起。所以秦母觉得,长媳真是善良。
    其实倒不是,一则杨海燕一个人在边关很是无聊,二则他们是秦放的弟弟妹妹,能拉一把是一把,毕竟以秦放的性格,将来弟弟妹妹过得不好,能眼睁睁看着?三则,她平日里都每天会给下人羊奶,连下人她都能养好,更何况这是秦放的弟弟妹妹?
    杨海燕解释:“我的女红是京城里的大师傅教的,不敢和好的绣工师父比,但是教教小姑子还是搓搓有余的。而且,我还能教四丫念书识字,姑娘家虽则条件有限,不如男子如意,但如果能有条件去培养她,也是可以的。
    而且,我在那边还有嫁妆铺子,买的是点心,如果守成和四丫过去了,还能帮我算算账,管管铺子,下人总没有他们来的让人放心。
    再说的难听一点,弟弟妹妹不用公中养了,二婶也就没有理由再说大房吃公中的人口多了。”她对守成和四丫还是挺喜欢的,她看两人都很乖巧。尤其是四丫,是个可爱的小丫头,自己让她上马车的时候,她害羞的跑了。这样的丫头,谁不喜欢呢?
    秦放在外面,听着他媳妇跟他阿母说道理,想着自己五年不在身边,也有些愧对阿爹阿母,再想想他媳妇的话,把守成和四丫接过去挺好的。一则免得他媳妇平日里无聊,二则他媳妇懂得多,可以教四丫很多东西。至于弟弟……不用媳妇教,他每天拎到练武场五操练。
    不过,秦放也没有出声,他想私下再和媳妇商量善良,再听听媳妇的意思。
    马车到了村门口,秦放看见一个小身影在村门口走来走去。“四丫?”
    秦四丫听到了大哥的叫声,小跑几步,然后双眼羡慕的盯着马车看。
    马车里的秦母和杨海燕自然也听到了声音,她们掀开马车门帘,秦母文:“四丫,你咋来了这里?”
    秦四丫大大咧咧的笑道:“阿母,我来看看大哥大嫂的马车。”说着,小眼神还流露出几分渴望。
    别说秦母看明白她的意思了,就是杨海燕和秦放也懂啊。
    杨海燕道:“四丫,你要上来坐坐吗?”
    秦四丫看向秦母。
    秦母真是哭笑不得:“还不上来?就你这鬼丫头那点小心思,你当谁不知道呢?”
    秦四丫才不管她阿母说了什么,她高高兴兴的爬上来了。马车这点高度,对在农村里野怪了的孩子来说,根本不算回事儿。
    秦四丫上了马车,小心翼翼的看着杨海燕,然后又小声的叫了声:“大嫂。”
    杨海燕:“哎,四丫真乖。”
    秦四丫笑了。在陌生的陌生的大嫂面前,她还是很容易害羞的。
    很快,到了秦家。
    秦爷爷等人坐在院子里,秦奶奶带着两个儿媳妇在厨房里忙。牛蛋、秦守业、秦守成,则围在马边看。便是这样无聊的站着看,他们也高兴。
    不过等马车进来,他们就看着马车了。秦放先下来的,然后等秦四丫出来了,秦放要去抱的时候,她已经自己从马车上跳下来了。接着是秦母和杨海燕。
    牛蛋看见秦四丫下来,就拉着秦四丫去问坐在马车上的感觉了。秦四丫说的眉飞色舞,好不骄傲。
    秦放把那床喜被抱进屋子里,杨海燕拎着东西,秦母进了厨房里。
    秦放和杨海燕的房间因为是新造的,所以里面的床、桌子、凳子,也都是新的。秦放把被子放下,杨海燕就铺床,然后夫妻俩一起又铺好床单等。等他们的床铺好,秦奶奶过来:“阿放、燕燕,你们弄好了吗?可以吃饭了。”
    秦海燕:“奶奶,我们好了。”
    今天的菜非常好,比他们过年的时候吃的还要好,往日里大家吃酒席上的菜,也不过如此了。鱼肉、猪肉、鸡蛋,秦奶奶把能拿的出来的,都拿出来了,这新媳妇进门第一餐,可不能吃的寒酸。
    秦家的餐桌有两张,一般是男人们一张、女人们一张,因为秦家人多,一张桌子坐不过。
    可今日不同,他们弄来了一张大圆桌,把大圆桌放在小桌子上,十几个人挤一挤,倒是也能坐得下。
    秦奶奶:“大家坐下,先不要开饭,你们爷爷有话说。”
    饶是平时吃饭跟放屁一样快的秦二婶,都没有下筷子。
    秦爷爷点点头,嗯了一声,然后喝了一口茶水道:“咱们一家人,今天算是整整齐齐的坐在这里了,阿放很好,孝顺父亲、孝顺叔叔,你们要记住,五年前,他不是代替谁去服军役的,而是代替这个家的男丁去服军役的。”
    秦家人:“是。”
    秦爷爷继续道:“更好的是阿放一个人走,两个人回来,朝廷因为阿放立了军功,还给阿放赐了媳妇,这是我们秦家的骄傲。”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