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学五一

第635章 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嘛
章节错误/点此举报

小贴士: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,无需注册
    人皆有私欲,少有一心弃私为公之人,尤其是官员背后有家族,更难公私分明。
    说白了吧,七情六欲人人都有,人在做事的时候首先是看事情对自己有利或有害,利多于害才会去做。那个人要是官员,他在做事前考虑的就会更多,办那件事情首先得是为自己的官途有加分,才会想一想事情办了对百姓会不会有好处,若是对百姓有好处却会危害到自己,除非官员真的是一心为民,要不然真不会去办。
    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家庭,很多时候哪怕是官员本身并不想违法,可耐不住有家庭成员仗着有一个当官的亲人借名或是借威,去干一些牟利的事情。
    所以了,只要是当官了,真难有一身清白之人,差别就是官员本身或是家人,干的那些事情过不过份,祸害的人多与寡,危害究竟多大而已。
    官场中一直有“水至清则无鱼”的说法,只要官员能够最大程度地干自己本身就需要干的事情,越线亦不是太过严重,一些事情根本就是心照不宣。怕的就是官员为了洁身自好,身处某个位置却是什么都不干,也就有了办事的贪官远要比堪比牌位的官员更有价值的说法。
    封建王朝的官员,谁背后不是一大家子,一家子人多了就需要有更多的进项,再来是能够形成家族必然需要更多的收益,因此统治阶层设定一些对官员有利的规则是必然的,哪怕是最高统治者也认为是一件很好的事情,比如有了功名可免除税收、徭役、等等的一些特权。
    在现如今的社会,身为官员要为家族利益着想是一种共识,谋划一般还无比的深远,可不单单是盯着眼前的利益,他们讲的是目光长远。
    刘彦崛起于微末之间,起初所跟随打江山的人,绝大多数的人出身是小门小户,少数是能够被称之为家族,原先为世家出身是极少。
    人在发展起来之后,想要使自己更强是一种天性也是本能。
    桑虞本身为大世家之子,自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一切以家族为重,能够在壮大家族的同时还兼顾国家利益,可以说就是有节操了。
    蔡优等一些人,哪怕之前他们没有到达桑虞的这一层次,可好歹也身居高位了那么些年,不管之前的思想是到了什么境界,如今该明了的谁也不会抓瞎。恰恰就是身在其中了,他们才对桑虞的说法嗤之以鼻。
    现在当然没有那句“没有千年的王朝,只有千年的世家”,可是经过东汉建国之初的影响,再有东汉末年家族经营的效果,任何一个家族都是奔着成为汝阳袁氏第二而去。
    五胡十六国不就是世家崛起的岁月吗?他们是总结了之前的历朝历代,再在胡虏统治之下不够强就无法自保的窘境,正是野心最大的时候。
    目前为止,中原只是经过匈奴前赵和羯人后赵的肆虐,还没有历经慕容前燕、氐人前秦、慕容后燕、羌人后秦等等一些“你方唱罢我登台”的更替,可是羯人后赵、慕容前燕、拓跋代国、李氏成汉、张氏凉国、东晋小朝廷并立割据是已经发生的事情。
    春秋战国的诸国并立太远,东汉崩溃诸侯并立的事情仅是八十二年前,汉国灭掉羯人后赵、拓跋代国、李氏成汉、张氏凉国、东晋小朝廷的事就真的太近了,使人不得不看到只要家族的实力只要够强就能强到什么地步。
    强到割据一方和强到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,汉国武力强横的今时今日,该是没有多少家族敢割据,更没有家族会妄想建立国家,可他们已经看到实力强大的好处。
    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率土之滨莫非王臣。”蔡优引用的是《诗经.小雅.谷风之什.北山》中的一句,他直视嘴角含笑的桑虞,说道:“过犹不及啊,子深。”
    其实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”的原意,并不是说天下什么玩意都是属于君王,是说君王有君王的责任,臣有臣的职责,强调的还是各司其职。
    什么玩意都是属于君王的家国天下,是从刘邦建立汉帝国伊始,最出名的莫过于刘邦问自己的老爹,说老爹总是嫌弃他游手好闲不懂经营家庭,称帝之后问老爹说,他置办的家业大不大。
    那可是一整个国家,家业又哪能不大,有了那么一问,“国为帝王家业”就成了事实,当时的汉国各大臣还没有一个反对刘邦的说法,让刘邦那个叫得意。
    上古先秦时期,哪怕是始皇帝横扫八荒六合再一次形成大一统,始皇帝也不敢说国家是赵氏赢姓的私产,赵氏赢姓有的是最大管理权,各级官员是各级管理者,百姓的就是百姓的。
    再更远古一些的年代,比如战国时期,那个时候君王同样不敢说整个国家是自己的私产,比之大一统之后的秦帝国,各个诸侯国延续的是“臣为君之臣,臣下之臣非君之臣”的传统。通透一点就是,君王是有管理权,可要是属于我的,只要我没有犯法,该是我的还是我的,哪怕是君王也不能嘴巴一张,我的东西就变成君王的。
    上古先秦的社会公认规则,君王只是首领,各贵族为之效劳,国人享有对国家的建议权,只有奴隶才是啥玩意都没有。
    到了刘邦之后,国家都是皇帝的产业了,所有的东西都是皇帝的所有品,可不就是能嘴巴一张,想要什么,谁都必须无私奉献了吗?就此,皇帝就是奴隶主,各级官员是奴隶主手下的员工,国家之内谁都是奴隶了。
    现如今汉国走的是秦帝国的轨迹,走的是严格执法的路线,可也没少干灭掉哪些家族将财产归于国家的事,温和一点的是出资回收超过限量的名下土地。要说有什么遮羞布?那就是“被搞”的那些人算不上汉国治下之人。
    包括蔡优在内的一些人不想看到桑虞太过份,是他们从刘彦的一些行事作为上有发现,刘彦走的不是刘姓汉室的家国天下,是要恢复到正常国家该有的统治之法。
    君王没有想着将整个国家视为自己的私产,不搞家天下,走的是公天下路线。后面那一个,只要不是奴隶就享有“私人财产,非触犯律法,财产不可无故剥夺”的权利,这种体制对于贵族的好处最大,百姓更不会吃什么亏,只有君王不能再为所欲为。
    其实蔡优只差对桑虞破口大骂“君王都在极力限制自己的私欲,你特么是不是在刺激君王,要搞得大家没得玩”,用了很大的努力才算是忍了下来。
    汉国的三公九卿中出身世家的人并不占多数,桑虞所在的家族在北方是真正意义上的世家,吕议在南方只能说是三流世家,其余各人最多也就是大家族出身。
    原先的底蕴会决定他们的思路,像是蔡优等一些非传统世家出身的人,是绝对不愿意看到国朝之初就发生资源分配的事,但大部分是觉得争不过,并不是真的出于为国家考虑的心思。
    大家起点不一样,有限制才是大多数人乐意看到的,要真的依靠底蕴去拼,北方除了崔氏真没人可以一对一和桑氏拼。而这两个氏族,桑氏早就在干收编各家族为己用,崔氏则是仗着崔婉的王后身份。
    “大汉缺少官员是不争的事实。”桑虞并不敢引起众怒,说道:“官员从何而来?从各家族而来啊。”
    那就是无可避免的局面,知识掌握在有底蕴的家族,普通百姓难有获取知识的渠道,当官什么的真与普通百姓没任何关系。这样的局面是从国家被建立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的事情,除非是获取知识的渠道被打开,要不然垄断是必然的。
    蔡优等人听出来了,事实就摆在那里,桑虞也暗示桑氏一族并不会干得太过份。
    他们想要的就是桑氏一族不要太过份,一个家族出现太多官员只会让君王产生警惕,再来是一个家族掌握太多资源也不会让其余家族放心,利益在最大的程度上进行共享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。
    桑虞做出了保证,大家得到保证也就情绪不再激动,能够平和地去谈一些有意义的事情。
    “王上有意取消举荐之制,全面执行考核之制。”庾翼刚才就没怎么说话,以南方目前面临的尴尬局面,那些事情没得掺和。他说这个话题再次引得众人不得不集中精神:“考核之制,是如何个考核之法?”
    桑虞就给出了正确的答案:“王上所言,乃是科举之制。”
    其实之前考核早就存在,先汉的孝廉制度就有相关的考核,比如必须是良家子,再来就是关于名声的大小,进入官场之后也有相关的提升制度。孝廉制度有一个关键,那就是必须要有推荐人,被举荐的人要是犯了什么事,举荐人是要一同担负责任。因此某个有资格进行举荐的人,压根就不敢随意去举荐谁。
    庾翼因为关注,所以迫切,诚恳地问:“何为科举?”
    桑虞本来是不想说的,目前的知识无可计价,懂得别人所不懂的就是最大财富。他是见所有人都盯着自己看,勉为其难地稍微解释道:“出身清白之人,拥有学识之人,可参与层层考试选拔,最终为官。”
    听着并不复杂,却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。
    大多数人所理解的是,只要有知识和身家清白,等待科举正式作为国家选才制度后,谁就都能当官。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,那以后门阀、世家、大族会大肆遭受寒门的冲击,甚至连寒门都不是普通百姓也能当官。
    “原来推广教化还有这层用意。”张石该是三公九卿中最没存在感的人之一,却不代表他身后没聚拢一批人,呐呐地说:“那子深还提议为官者亲属未出仕者,入学宫教学?”
    “大势所趋,何人能挡?”桑虞看得明白,国家进入修生养息阶段之后,刘彦会倾斜很大一部分精力在知识传播上面,说的话是提醒那些没想明白这一层的人:“世间不止家族之人,尚有存世的各家学派。”
    话真的是再清楚不过,再不懂也就没有资格坐在这里,他们才不相信刘彦真找不到师资,给予各个学派好处,有的是想要振作起来的学派前去效力。
    “若是我等不出力,该如何回报王上厚待……”庾翼刚才不知道是想到了什么,额头上竟是冒出了密密麻麻的汗珠,对着桑虞行了一礼:“还是御使大夫明见。”
    独尊儒术之后,百家并不是真的完全消亡,还是有不少学派艰难地生存着,有些学派甚至混得很好,其中就包括法家、兵家、农家这些儒家根本无法消灭的。
    儒家在先汉被确定崇高地位,到现如今却再难有先汉的威势,毕竟战乱的时候儒家起到的作用真心有限,平天下靠的是兵家,治天下靠的是法家,所以儒家是先后在东汉末年诸侯并立遭受重创,中原陆沉之后又是没有壮大土壤,现在的儒家只是有其名而无其威势。
    眼见刘彦扫平诸部胡虏,各部割据也被消灭,一个崭新的大一统国家又将再次屹立,感觉美好日子即将到来的不止是那些从龙之臣,觉得能够大施拳脚的还有那些早就望眼欲穿的学派。
    “一旦科举之制执行……”蔡优扫了庾翼一眼,看向桑虞幽幽地说:“南方的文风,可是很盛行。”
    永嘉之乱后那么多的家族南逃,留在中原的传世之家大部分被灭,讲道理北方的读书人真没南方多。
    衣冠南渡还有相应的附属效应,南逃的世家带走了太多的典籍,北方的典籍却大多毁于战火,导致的就是在南北掌握的典籍上面,北方又输给了南方。
    “所以虞为大汉着想……”桑虞从很多人脸上的难看看出了关键,慢斯条理地说:“迁徙人口势在必行呐!”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。